耄耋之年撰美文 常山人文得瑰宝

2020年10月20日 09:18 来源:今日常山 作者: 编辑:钱志勤

  通讯员 廖志良

  詹钲泰又打来电话,让我为他的书稿写一个序。这是他第几次打电话了呢?哦,少说也有十余次了吧。但此前我一直没答应他。

  或许,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会以为我是一个喜欢摆架子的人,其实不然,我不答应他,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资历尚浅,我只是一名县级媒体的小编辑,为老人家的书稿写序,我的身份是否匹配?名气是否小了点?份量是否不足呢?

  正是因为有这些想法,所以我一直不敢答应。并且,我也给他出了主意,建议他找县内文艺界几位名气较大的前辈来执笔,也许更合适。

  但詹钲泰老人执意要我写这个序,他说,我们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你编辑人文常山这么多年,对常山历史人文也比较了解,“所以,我相信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再也不好推辞了。

  詹钲泰老人说,我们是朋友,我也感到很高兴,我俩能成为“忘年交”,缘起便是人文常山。熟识了以后,他都叫我“小廖”,我称他“老詹”。

  老詹今年九十四,年龄虽高,但思维敏捷。惟一遗憾的是,老詹耳朵失聪,见面谈话,声音需提高两个八度,即便如此,交流仍甚是欢畅。若打电话,那确实有点困难。因此,老詹总是喜欢跑到我办公室里来说事。

  老詹不会用电脑,每次总是拿着手稿过来,让我先睹为快。老詹的手稿,有着浓浓的“老秀才”气息:文中繁体字随处可见,有几处也不是那么好辨认;语言表述也与新闻稿有别,文言句式、之乎者也杂糅其中。

  每次打老詹文稿时,会费时不少,我要将他的繁体字、文言句式都转换过来。不过,我并没有因为老詹的文稿给我的打字增添了难度而心生烦躁,我想,每一个编辑,都会跟我一样,得到一篇好稿子时,不觉心生喜悦之情吧。

  后来,老詹见我工作繁忙,便提出将文稿拿到我单位楼下的打字店里打印好,再通过邮箱发给我。我想此法甚好,一来省去了我好些时间,二来也省去了我好些担心。毕竟,老詹年事已高,住院是常有的事,每次我总是十分担心。老詹将文稿送打印店打字前,也总是要先将文稿拿来我看一看,说:“小廖,稿子可以用吗?可以的话,我就拿去打印了,免得浪费打印费。”老詹就是这么一个直爽开朗的人。我也有些过意不去,跟他说,要不将文稿留在我处,我来打印吧。或者,打个电话给我,我抽空到他家去看文稿。我心里想,这样可以免去老詹来回奔波,也让我不必担心老詹路途中的安全。特别是雨天或是雪天,老人家万一有个滑跌、磕碰怎么办啊?老詹总是口头应允,每次仍亲自前来送文稿。我甚是无奈,也没法子,只好一直这么担心着。忘了告诉大家,老詹是独居老人。

  老詹是我的朋友,亦是我的“老师”。

  2014年秋,我接手编辑《今日常山》的“文峰”(改版前叫“柚都文艺”)“人文常山”等版面。当编辑,对于我来说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之前,我当了多年的小学老师),也是“新手”。因此,平时工作时,我都虚心学习、认真钻研,更亟盼文艺前辈们的指点。

  给我的编辑工作带来帮助的前辈有很多,老詹便是其中之一。

  记得我推过几个栏目,比如“县城学校的发展与变迁”“记忆常山”“古今名人与常山”等。

  有一天,老詹送来一篇稿子:《我所了解的南门柳泽塘》。老詹说,他从小就住在柳泽塘,在那里生活几十年,对柳泽塘的地理方位、历史背景都比较了解,然而,一些年轻人,甚至一些单位,把柳泽塘的位置都搞错了,所以他要写这篇文章,详细介绍柳泽塘,以避免以讹传讹。

  老詹的话,让我深受启发,何不推出相关栏目,专门挖掘、介绍常山的历史文化呢?我把自己的想法跟报社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也同意我的想法,说:“像老詹这样的前辈,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多发挥他们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对常山人文类似于抢救性的‘保护’。”经过商量,我们把专栏名称定为:“记忆常山”。

  后来,老詹为这个专栏提供了一系列稿子:《北门康王庙传说》《百年风雨东淤桥》《红旗岗的崛起》《解放前,影响常山的社会派系》《常山两座古寺之考》……篇篇精彩,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编辑“人文常山”版面时间久了以后,让我有了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感觉,古桥、古宅、古树、古井、古泉……都挖掘过了,接下去推什么呢?

  老詹对我的帮助又来了。他的一篇《从定阳书院到天马一小》,让我想到推出“县城学校的发展与变迁”栏目,经过约稿,陆续推出了《天马二小:一所从“妈祖娘娘”怀中成长的学校》《常山“城关三小”往事》《常山最高学府的百年风雨洗礼》等十余篇稿子。

  老詹虽然对电脑的使用不是很熟练,但是他记忆力惊人,并且勤快,经常跑到县档案馆等地去查阅资料。老詹撰写的《俞应麓对常山交通发展的贡献》一文,事实确凿可信,尽管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长,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娓娓道来。将俞应麓1927年宁汉分裂后退出军政界归隐故乡,来常成立“常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常山好友周奎文、徐清华全力筹资四十多万银元兴建常玉公路、衢常公路,直到1942年夏,日军侵入赣东,公司倒闭等历史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此文在“古今名人与常山”刊出后,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老詹虽已耄耋之年,仍致力于常山人文的挖掘,实乃我县文化界之幸事。我惟一的愿望,也是祝愿老詹能健康长寿,能不断撰出美文,为常山人文献出“瑰宝”!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20004708号-7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