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叙情常山茶

2023年07月21日 09:46 来源:今日常山 作者: 编辑:钱志勤

  王春国

  钱塘江源头的一座千年古城,是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单就其“四省边际首邑”、“八省通衢、两浙首站”、“浙西第一门户”等定位,足以给人敬畏,更何况这座古城,早在唐朝时期,就成了朝廷重视与关注的华夏东南地不可或缺的一域要隘,南北商贾更抢占商机设帮立会于此的一座钱塘江源头内陆港埠之城。

  她就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源头,宋诗之河畔的常山县城,四面环山,城下金川水、内河水、护城河(已湮灭于历史)、南门溪水映衬浸润,美不胜收,富有江南清嘉之味。

  坐在这座古城中品茗,不论是经营的茶庄茶楼,还是自家好友相聚抒怀,都给人以惬意。因为,常山古城喝茶品茗有着独特别样之意境。

  在中国,人们所聊及的茶文化,常常以武夷山或说福建系的、云南系的,还有陆羽茶经,正统点的还提及神农氏时代的茶之历史。近些年,或说中国全面步小康生活的人们,各方面条件都决定了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飞越提升,茶就是生活质量表现的一方面。故而,华夏名茶,如雨后春笋,勃勃生机,种类枚不胜举,工艺精制之极,价格也高的惊人,有的比黄金还高。自然,喝茶品茗,也就显得高贵大于高雅。

  殊不知,在华夏东南地,钱塘江源头,浙西第一门户的常山,茶,其内涵与使命及其文明史的渊远与历久弥新,品之又品,韵味无穷,更有许多不为人知色彩。

  一枚金钉子诠释常山茶的早期性

  中国第一枚金钉子,代表全球一类地层剖面的样板或说标准尺。这是世界顶级地层学者与专家,古生物学者与专家的智慧科考得出的论断,用世界地科联权威公开发布的,并以“金钉子”为标准尺矗立于地层剖面点的,非常形象可触可仰读的。

  权威告诉人们,常山这块陆地的生命已有4.6亿年之久远,比长兴早2亿年左右,是全球达瑞威尔界地层剖面样板。4.6亿年前,常山的土地从大洋中隆起突出,带着海洋性生物,渐渐孕育了人类生命的多类系,茶自然随着人类发展而得以生存演绎。常山大埂遗址、山头篷遗址,那先民的撕肉溅血,到刀耕火种的纯原始生活中发现了茶的那股清香,并将这股香浸润到百姓的脾胃深处,刻骨铭心,成了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或说雅俗兼备的生活良习。

  常山茶是有其先天的早期性。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典籍中没有记载,然,她确确实实是钱塘江流域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演绎而来。就如钱塘江畔良诸文化,挖掘演绎,考古推论验证,渐渐的让人怀疑,华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到底是由黄河始写,还是钱塘江之始。

  一页《志》书告诉人们常山茶的古代格局

  万历《常山县志》,记载了常山茶,在地方特产中的排位属第十一位,粮、棉、油等要紧特产自然在前,万历《县志》是常山县第一部《县志》,其所记载内容,包含明代以前之史志。

  更说明问题的,《常山县志》还清晰载有茶叶成为朝廷或州县府开辟的岁征序列项目之一。这一点,说明了茶叶的栽培面很广,而且,还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如何开征?

  是啊,笔者小时候,甚至到了成年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清晰地还记得老家那门前屋后,就连菜园围篱,许多也是茶叶树。因为,茶叶既是常山人自己生活的不可或缺,待客之道的首件礼数,也就是沏茶为先。那时的人们,不太讲究名茶,一般只较在乎新茶与老茶之分,稍微老道点的,还在乎明前茶与否,可见茶已浸入人们情怀深处而绵绵不休。

  一条古道演绎了常山茶文明

  常山,四省边际,千年古县,八省通衢,更是两浙首站,可谓华夏东南地的唯一之走廊之要隘。这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常山县境内与境外的古道阡陌纵横,密如网状。其中,常玉古道最为突出,此乃北纬30度人类黄金通道上最具人流的大通道。自唐宋始,一直到人类公路、铁路文明开通后才渐渐降温退热。

  此条古道,按《交通志》记载,大清朝之时,日注册扁担(即挑夫)有一千多条,羊角车六百多辆,马轿等高档类不记。当然,许多的过客还自备人马等。可见当时的人流、物流之量。记载于常山史册的有首诗描写古道之盛景:“西高峰下路,日行人千亿。熙熙复攘攘,日夜行弗停。”“西高峰下路”指的就是常玉古道在常山县城西门入口的那一段,也就是西城门外的人流真实写照。

  正因为常玉古道的熙熙攘攘繁忙热闹,常山茶在这条路上淋漓尽致演绎了常山人的真善美。

  沿常山古城之西门,典籍里说“来远门”,向西行将四十里地,就是出浙江省境,跨入江西省的土地。就这四十里地,以茶为主题的载体,可谓鳞次栉比。茶亭、茶棚、茶铺,形态各异,而且,这亭棚铺之后之旁的环境便是葱绿的茶园,古时称“茶田”、“茶山”。常山县文物库里还藏有“茶田”的碑石,在碑石上还刻有碑记,称《茶田碑记》。

  正是这常山县城之西门,额名“来远门”,寓意这门外之客,几乎都来之八省之远的。长途跋涉,到了常山境内或讲浙江境内、衢州境内,如进入有礼的人类社会,如家的感觉,“茶”成了赶路人的或饮或品或如饥似渴,正当时,而且都是施舍的。

  茶,传递了常山人的文明,茶,也谱写了常山的真善美,纵观多方史料记载,像常山古道施茶之气势规模与投入,那可说是少见的。

  其实,常玉古道上如没有这众多的茶棚茶铺茶亭,恐怕也满足不了那如千军万马的人流需求。常山之西门的曹会关,在人流上可谓天下第一关。闯关东也好,走西口也好,西出阳关也罢,都不能与常山这八省通衢,日行千亿,日夜不停,熙熙攘攘之历史相比。故说,茶,常山茶在华夏茶文化史册里是有令人赞美的光辉一页的。

  一支洋人队伍,让常山茶成了文明天使漂洋过海

  华夏走进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时,远在英吉列海峡之畔,欧洲大陆西北大不列颠群岛的大英帝国,已是非常关注东方中国,就在大清帝国皇帝乾隆八十大寿的1793年,英国派出了由伯爵马夏尔尼为大使,斯当东爵士为副使的七百余人使团,来到中国,走进北京城,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之由,觐见了乾隆爷,并借此机会开展了一系列两国开放的事由事项,有人称之为“龙与狮”的对话。

  这支使团队伍,在结束北京之任务后,没有去天津港坐他们的“狮子”号汽轮,从海上回国,而是选择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江西信江、赣江、广东珠海这条内陆河流水路到广州,再乘其“狮子”号经印度停留,再回国。因为,当时,印度已成英国殖民地,而且,英国在印度,尤其东印度还设有“东印度公司”。

  浩浩荡荡的英使团,用的是我国内陆河流木帆船,七百多人就从钱塘江溯水而上,在公元1793年10月20日船队陆续进入常山港,在县城之东的富足山村南十里潭驻扎下来,停宿了一夜,第二天弃船上岸走陆路常玉大道去玉山县再坐船前行。

  马夏尔尼使团一行,经常山县城出西门,走在常玉古道的常山白石境内,已是被古道上茶亭茶棚茶铺的有序氛围给感染的情不自禁,向当地茶田茶山主购买了数株茶树,意将带到印度基地种之。

  常山茶不经意间成了印度茶的祖宗地,也可谓成了一种文明的天使。这是真实的故事,《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英.马夏尔尼著,刘半农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三部著作中都有特别地笔触常山。马夏尔尼的原著中,较清晰地写下了宿常山江后的第二天路过常山之过程:“21日礼拜四,上午十点钟登陆,行九点钟,历程二十四英里而至玉山,午饭则于半途用之,其地盖浙江、江西两省交界也。吾等船行已久,今日忽有一日之陆行,精神颇觉爽畅。行时,华官备有敞轿、官轿、马匹三种代步,听人自择。吾辈以天气甚佳,路亦平整,颇堪驰骤,故骑马者居多。又随员中有喜研究博物之学者数人,沿路见奇异之虫、鱼、花、草即采集之,长大人并不加以禁阻。余则一处种茶甚多,出资向乡人购其数株,令以泥土培雍其根,做球形,使人舁之以行,意将携往印度孟加拉种之,果能栽种得法,地方官悉心提倡,则不出数十年,印度之茶叶必能著闻于世也。”

  印度茶是否闻名于世,笔者未尽查知,但就马夏尔尼的《日记》中获悉,印度茶的基地上一定是常山茶在那繁衍生息。

  一只品牌打响常山茶在中国茶界的地位

  千万年的常山茶,一直以本土百姓生活幸福自满的小志在岁岁逢春。殊不知,那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吹醒常山人追赶经济大潮,而且,这一芽芳茗,也跟随人们的意气奋发,跳上经济快速的列车,走出了常山,不再只倦恋于故土的乡客们,取了芳名,以自身独特的潜质,挤身于华夏茶界舞台。

  “常山银毫”品牌的打响,随之“柚乡春”相继亮相,成了一对孪生姐妹靓丽出世,而且,很快声誉雀起。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授予“名茶新秀”;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荣誉的取得,既给了常山人的自信,又给了常山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二十一世纪的钱江源头常山绣溪河畔的禅茶、白茶……诸种茶之新芽,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令人憧憬。

  必经是钱江源头,浙西第一门户那生态纯粹,且又具亿万年之生命渊源的人类早期陆地,给予茶的生存之环境,常山茶品质与人们对茶的认知,在改革开放之浪潮洗礼下,得以升华,包括常山人的品茗境界也随之升华,这种升华,不仅只停留在茶之芳香与甘淳,而且,与常山千万年文化沉淀的底蕴,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常山港宋诗之河的文化品牌,与宋韵浙江,宋韵常山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都有深深的情缘。

  常山茶,香淳四溢,就是常山人高质量共同富裕生活如诗一般的升华。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20004708号-7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