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故里古色浓

2024年01月19日 09:23 来源:今日常山 作者: 编辑:钱志勤

  林华

  樊莹(1434~1508),字廷璧,浙西常山何家乡樊家村人,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家村是全县少有的一个行政村仅一个自然村之一。村民居住较集中,古村落特色凸显。湖澄祖庙、樊氏宗祠、尚书坊、忠简古墓等诸多文物点都位于该区域,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常吸引县内外文人墨客前来采风或旅游。

  2024年元旦这天,阳光明媚,和风丽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文友几人在樊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嘉云的带领下,领略了该村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庄道路,四通八达。另外较有特色的是:古色古香,异常浓厚。走进村庄深处,时有古宅映入眼帘。古宅的墙是薄薄的青砖砌成的,见证过几个世纪的沉浮沧桑,是该古村落的核心象征,尽显岁月峥嵘、古色古香的气势。

  据樊嘉云介绍:樊家村现有百年老宅30余座,其中200年以上有10 余座。年代最久的是湖澄祖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原为“徐偃王祠”“东山庙”,后为“永年寺三贤堂”。明代尚书樊莹少年曾在此读书,其后代为纪念先祖,拓建为“普慈庵”,清光绪年间,其后代在“普慈庵”旁扩建“圣帝行宫”,形成“源澄祖庙”。解放后作为土特产收购储运站,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破坏,20世纪80年代樊家村村民集资修建。2002年浙江省历史文物遗产调查时被列为文物点。

  尚书坊,明代建筑。坐落在何家乡樊家村内,系为纪念明刑部尚书樊莹而立,该坊系四柱三间五楼木结构牌坊,通高6.50米,通面宽6.25米,梭形柱,夹柱石高大,字牌木刻“尚书”及边款“大明嘉靖丙午(1546)重整”、“某某丙子科浙江第十名樊莹等”纪文,底部有“乾隆十六年(1751)重整”,明间平身科饰两攒,作灵芝状,短柱插拱出三翘饰枫拱,柱脚雕饰仰莲,两次间下檐平身科、柱头科出三踩,拱瓣明显。尚书坊至今有400多年历史。但人们始终未发现坊上有燕鸟筑巢、蜘蛛织网等现象,一直清澈如初。有人说这是因为樊莹为官清正廉洁,鸟便蛛网等污秽之物不染此坊是它的灵气再现,正气使然。该坊于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樊家村尚书路9号的樊氏宗祠(原称樊煌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418平方米。樊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三开间,平面呈纵长方形。硬山顶,五花山墙,穿斗式结构。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寝室,总面阔12.99米,总进深23.14米。门厅四柱三开间,檐下木构雕刻精美,置牛腿四个,刻狮、鹿图案。东西两侧筑二级马头。正厅施卷棚,铺望板,饰以卐字纹,梁架雕刻精美。寝室原有藻井,毁损较严重。祠堂门厅内东侧墙砌有保祖碑记一方,青石质,碑刻“祖碑记、樊氏先祖墓葬地、族规及祠孙汶澳谨立”等字。宗祠内柱础为踬形、瓜棱形、鼓型三式,带覆盆。因年数久远,前些年祠堂内部破旧不堪,只剩一个框架。

  2016年8月,樊家村共建生态家园协会会长樊克生等一批樊家村在外工作的乡贤们纷纷赶回老家,善心汇聚,尽绵薄之力,启动祠堂修缮工作。在村两委统一部署下,按照宗祠原貌,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修缮。如今的樊氏宗祠内是樊莹展馆重要部分。30多块展板以“廉”“俭”“朴”“信”等片断,展示了明代清官樊莹,一生清廉,爱民如子,廉洁执政,不畏强权,有着宁折不屈的浩然正气。该宗祠已成为常山县廉政教育基地。

  在一幢古色古香的古物收藏屋子里,100多种古物件琳琅满目,很有观赏和收藏价值,有的老式农具如今农村已少见,成为一些上了年纪者隽永的记忆。

  老式稻桶,已有80多年。稻桶是20世纪60年代前稻、麦等作物脱粒的主要农具。农人手捧成把稻(麦),朝稻桶内壁使劲摔打,俗称打稻或打麦。稻桶后面插以竹簟,防止稻(麦)粒飞溅。随着“嘭、嘭”的声音,经摔打后稻(麦)粒落在稻桶内。打稻(麦)是极累的活,可农人尽管浑身劳累,汗流浃背,但望着稻桶内不断溢满的收获,心里仍是甜滋滋的。

  老式水车,是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抗旱主要工具,有手摇和脚踏两种。脚踏水车的结构非常精巧,造水车的木匠根据农民抗旱的要求设计制作而成,里面却涉及了较深奥的力学常识,譬如浮力和杠杆原理等。水车为纯木质结构,连一根铁钉都没有使用。水车的身子相当于一个半封闭的长木槽,两头都有开口,一头吸水,另一头出水。木槽里面是一片片方形的小木板等距离地连接在一节节活动的木连杆上,木盒两头各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带有木制齿轮的粗轴,活动木连杆上的小木板恰到好处地镶嵌于齿轮之间。吸水那头的粗轴被封在水车内部,而出水这头的粗轴则穿于水车头部。在这穿出头部的粗轴上均匀地镶进一排排、一圈圈的脚踏板。人踩着脚踏板,使粗轴旋转,那么水车中的那些小木板就十分连贯地跟着转动起来,只要把吸水那头放在河里或池塘里,就会随着小木板的转动而将水源源不断地提上来。手摇水车原理与脚踏水车相同,只是规模较小,搬运方便灵活。

  脚踏水车有2人踩,3人踩,4人踩等,此处收藏的的手摇水车和2人踩水车两种。

  民国年间的谷扇仍完好无损,那“去虚存实”和“如川之流”的黑字仍清晰可辨。

  谷扇(俗称风扇、谷风车)。谷扇由外壳、车架、风叶、轴、轮、轮轴、风门、风门杆、转轴、杆头等多个部件组成。工作时将稻谷等粮食倒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下边出料口流出至箩筐等器具。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互助组时期的花生筛,至今已有70年。花生筛约1.6米见方,四边约10厘米高的木板,中间由许多1厘米左右宽的竹片按间隔7毫米左右的空隙,用铁钉固定钉牢。当时樊家村一带靠河边的土质基本是很细的泥沙地,较适合种植花生。花生收获时,将泥沙和花生一起铲进花生筛内,然后使劲摇晃,可让泥沙落下,花生在筛内,这样可提高摘花生的效率。这种筛如今农村中已基本没人用了。

  另外还有旧式的犁、耙、耖、谷扒、田扒、尿桶、箔箩、竹簟、火桶、石磨、石碾(又叫石轱辘)、蓑衣斗笠、线刨子、独轮车、平板车、箩筐、畚箕、竹椅、竹篮、竹篓、竹箱子、青油灯、煤油灯、茶竹筒、葫芦瓢等。大多都是七八十年以上的年纪,看着那光滑油亮的表面,会使一些老农想起,以前靠老式农具生产力的低下,与现在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已有天壤之别了,农民可减少许多劳苦之作。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20004708号-7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