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廉之诗:唤起常山诸多记忆

2024年03月07日 09:18 来源:今日常山 作者: 编辑:钱志勤

  毕建国

  杨廉(1452~1525),字方震,号月湖,江西丰城(今属江西宜春市)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研究居敬穷理之学,文必据《六经》,博通礼乐、钱谷、星历、算数。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著有《杨文恪公文集》《伊洛渊源新增》《皇明名臣言行录》《月湖集》等。

  杨廉生前曾多次来到常山,留下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诗作,他留给常山的每一首诗都能唤起一些独特的记忆。

  唤起记忆一:

  常山西砚甲天下

  杨廉曾作有《往年得常山徐生惠砚,甚佳,丁未(1487)会试为监场军士持去,自后所得砚皆不及之,偶然追忆,成古风一篇》诗云:“常山砚多青紫色,不徒发墨仍润泽。忆尝过市亲阅来,恶者堆廛美藏匿。再三苦索始出之,坐贾乃邀三倍息。徐生简选持赠予,获之如获琮与璧……三衢旧穴尚可寻,巧匠斫山盈左侧。犹传上品多更多,紫袍玉带殊辉赫。虽然此特一物耳,吾辈何为置欣戚。但恨珍奇失所遇,此意英雄或能识。”全诗共32句。该诗题目中即点明“常山徐生惠砚甚佳,自后所得砚皆不及之。”诗的开头又说:“常山砚多青紫色,不徒发墨仍润泽……徐生简选持赠予,获之如获琮与璧。”这说明,作者在亲身感受中逐渐形成了“常山砚甲天下”的观念。

  杨廉的这首诗,唤起了常山人对明朝“西砚”的记忆。明万历《常山县志》卷之二《山》记载:“砚山,在县南二十里,出紫石及金星石,俱可为砚,四方人多贸易。”卷之三《土产》又载:“砚,有紫石,有黑石。紫石中有白路一条,其名曰紫袍玉带,颇贵重。山已刳尽,官府取索不休,又为黑石夺其利,今甚苦之。”清嘉庆《常山县志·物产》转《浙江通志》载曰:“砚,有金星、玉带二品,颇贵重,然(今)不可得矣。”1990年《常山县志·矿藏》载曰:“青石乡(今为镇)砚瓦山以西有大面积青石板岩出露,并有灰黑、深灰、粉红、杂色、彩色板岩等。系优质砚石材料,明朝‘西砚’即取材于此。”可见,杨廉诗中所说的“常山砚”应该就是出自常山砚瓦山一带的西砚。据记载,西石之名自北宋始,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衢州古称西安,砚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今砚山溪),故名。用西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石砚或西砚,石质滋润,呵气可磨,水贮其中,久不干涸,易发墨,不损毫,明万历间为西砚生产的全盛时期。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珍藏西砚一方,为常山人王介所赠。现代著名书画家沙孟海、唐云,中国诗词学会原会长倪维等名人对西砚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卲华泽曾为西砚挥毫题词“藏玉砚”。

  唤起记忆二:

  林俊驿诗“次韵”多

  明正德六年(1511)秋,杨廉丁父忧期满,被升任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他在赴任期间路过常山草萍驿,留下了《草萍驿睹林见素壁间诗因念其征蜀未还遂借原韵奉寄见素》,诗云:“从来一面要才当,可是悠悠野水航。安国胸中论出处,伊川事外别闲忙。艰危往日知心赤,经略频年想鬂苍。廊庙江湖原一致,不妨宇宙看堂堂。”表达了对好友林见素的关心和思念。

  杨廉的这首诗,唤起了对林俊(见素)当年在草萍驿作诗的记忆。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福建莆田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卒赠少保、谥贞肃,是杨廉同年出生的好友。明成化二十年(1484),林俊上疏请把祸国妖僧继晓斩首,并把犯罪权宦梁芳废黜。宪宗为此大怒,把林俊打入诏狱中拷讯。后府经历张黻仗义搭救,也被关进狱中。太监怀恩极力营救他们,林俊才被贬为姚州判官了事。后因次年(1485)正月初一发生星变,迷信的宪宗似有省悟,才恢复了林俊刑部员外郎官职,改派到南京任职。上任之前,林俊决定先回一趟老家。就在这次回老家福建莆田,路过草萍驿时,他望着驿名不由感叹:“命如草芥,身似浮萍。”于是,写下了《草萍驿》诗。“投迹丘樊分所当,萍踪深自愧悌航。可应倦足能千里,又是浮名博一忙。问俗颇惊人事异,望乡时见海云苍。钓台地近暂重过,我欲回辀醉白堂。”表达了向往归隐的自然想法。正德四年(1509),林俊巡抚四川,面对“兰鄢”叛乱,他剿抚并行,屡以大捷闻,直至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才被准予退休。杨廉在草萍驿见到林俊诗时,林俊仍在四川,因此,杨廉有了上述借韵诗作。

  据不完全统计,连同杨廉上述“次韵”诗,先后有15位明代官员作有27篇林俊《草萍驿》次韵和诗,其中:明代书法家、南安知府张弼,先后两次在草萍驿作见素次韵诗;阳明心学缔造者王守仁,不但于正德元年(1506)冬在草萍驿作有“次韵”赴谪诗,还在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期间,于正德十四年(1519)九月献俘(朱宸濠)北上时作有“次韵”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的孙燧,在正德十年(1515)十月,作有《草萍驿初赴任次前林见素韵》诗;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的陈察,经过草萍驿的最先五次,每次都作有一篇用见素林先生韵的诗。

  唤起记忆三:

  公署有墙画“三友”

  明正德十年(1515),杨廉画太极图于府庠北壁,且作《太极图记》,之后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是年底,杨廉回老家经过常山,先后见到了孙燧题在察院行台墙上的咏松柏诗和常山公署画墙上的松(树)竹梅“三友”图,于是有感而发作了《常山公署题松竹梅画墙次(孙燧)韵》,诗云:“操持何者解相同,君与兄兼十八公。寒冱阳和俱不管,处常处变每从容。”诗的大意是:以松树或松柏加入“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意义是相同的,因为松树(君)和松柏(兄)都为“松(十八公)”,都是常绿植物。不管是严寒冰结还是春阳和暖,任何时候都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从容的姿态。

  杨廉的这首诗,唤起了对当年江西巡抚孙燧赴任经过常山和公署有墙画“三友”的记忆: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谥号忠烈,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明正德十年(1515)十月,武宗升孙燧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孙燧受命后,针对宁王朱宸濠谋反的罪行已明显暴露的事实,叹息道:“这到了生死关头了。”于是把妻室儿女送回故乡,自己只带两个书童去上任。孙燧在常山有个得意门生,名叫詹绅(约1489~约1536),字大章,常山后园(今常山县天马街道)人,在孙燧逝后曾以贡士任江西星子知县,是明朝中后期影响深远的常山乡贤。孙燧这次赴任江西路过常山,他的门生詹绅留他在常山住了两天并全程陪同,走进常山县治东北的察院行台(旧称使院),见使院有松柏挺拔,孙燧一时兴起,留下了《咏常山使院松柏二首》,其一曰:“高节孤芳直干同,岁寒惟见此三公。肯随眼底诸年少,只倚东风问冶容。”不久,杨廉来到常山,入住使院时在壁间见到了孙燧咏松柏诗二首,次日来到常山公署,忽然间又见到了松(树)竹梅“三友”画墙,在听取相关介绍后,索笔题写了上述和韵诗。

  另外,杨廉还为常山留下了《桂岩书院》《自严抵衢道中借王文哲绩溪见寄原韵》等诗词,都具有很强的“唤起记忆”作用,在此不作详述。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20004708号-7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