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摘要

2022年01月25日 10:13 来源:今日常山 作者: 编辑:钱志勤

  

  江 俊(县政协文体组)

  精心谋划 全力争取 推动“浙西第一门户”跨入“高铁时代”

  成立专班,配强项目攻坚力量。围绕衢黄高铁等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争取、跨区域合作等工作重点,扎实谋划高效推进各阶段工作,促进项目早决策、早落地、早开工。

  引进智囊,加快铁路项目谋划。重点要对县域内衢黄高铁的线位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要对衢九铁路和杭衢高铁的列车运营进行深入研究,为下一步衢九铁路与杭衢高铁实现互通互联后,争取更多车次经停常山站提供技术依据。

  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横向要与安徽、开化等地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推进衢黄高铁项目线位方案的研究工作,努力为“十四五”期间衢黄高铁争取开工创造条件。

  加强谋划,抢抓高铁发展机遇。把握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规划和部、省“十四五”规划布局的机遇,推动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与我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实现高效互联互通。

  积极融入,加快城际轨道布局。要主动靠前一步,联合开化县,与市区共同推进市域轨道交通衢常开淳线的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建设,融入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打通衢常轨道交通通道,无缝衔接高铁西站、衢州机场、衢州站等重要枢纽场站。

  张 婷(县政协工业组)

  发展生态纤维产业 三产联动助力共同富裕

  明确生态纤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在纸基新材料产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调研分析,理清并明确生态纤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解决制约生态纤维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组织专业研究小组,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的专题研究,提出可行的、专业的解决方案,解决建设生态纤维产业园中能耗、水耗、环境容量等制约问题。

  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要注重园区内企业的产业链、循环链和公用设施链的相合耦合与配套,以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初步规划基础上,细化规划研究,尽快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配套等,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经验,从而实现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好促进跨越式发展的组合拳。组织一支产业队伍;出台一套产业政策体系;发挥一批产业链主的作用,支持纺织企业投资建设生态纤维类项目和循环配套项目,支持引进省内外先进企业落户园区发展。

  王昆喜(县政协农业组)

  强化三个引领 实现“两柚一茶”产业种植端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领,发展“U”产业配套服务业。一要转变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二要政策扶持,组建专业团队;三要利益捆绑,构建共享机制。

  科技引领,推进“U”产业种植技术迭代升级。一是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种植端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快良种研发。开发选育更加适宜当地种植,具有高产、稳定、抗病等特性的油茶新品种。三是强化种苗管理。加强苗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种苗质量监管,逐步推广优质种苗二维码溯源系统使用,保障种苗从嫁接——定植——栽培管理——出圃全程标准化、可溯源,严厉打击销售假苗、劣质苗行为。

  改革引领,有效降低“U”产业生产成本。一是提高机械化应用率,逐步实现“机器换人”。围绕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选育、新装备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二是改变经营方式,探索共富模式。由乡镇、村集体、强村公司整体经营的分散胡柚园、油茶林,承包给“U”产业服务公司经营管理。逐步实现全县“两柚一茶”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徐 兵(县政协教育组)

  深化改革 产教融合 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

  优化办学定位。一是实行扩容提质;二是推行职普横向融通;三是推进纵向融通。通过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推动融合办学。将技工院校发展纳入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统一规划,加快明确在“一区两校”“一公一民”的现状下,两校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管理融合、发展共通”的方案,在条件适合时创建“常山技师学院”。

  提升服务能力。出台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政策,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针对部分生源外流的现状,实行相关制度,实行精准订单培养,落实相关办法,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的格局;推动制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回乡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措施。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以发改部门牵头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产教融合方案,落实有关政策,发挥人才高地的显著功能。校企联动,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成立四省边际“技能医院”。

  擦亮本地名片。全面提升“常山阿姨”从业标准;转变办学方向,形成输入——输出双循环的良性格局。提升衢州数字工业学校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办学品质,提升人才培养学历水平;持续推进“鲜辣常山”打造,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落实全方位支持政策。

  方慧玉(农工党常山县总支委员会)

  以宋韵文化为底本 彰显“浙西第一门户”独特魅力

  加强文化研究,明确目标定位。加强宋代科技和形态研究,结合我县历史文化街区现有资源选择相应的宋韵文化符号和切入点,可建设集“传、教、创、研”于一体的宋韵文化记忆馆。

  编制专项规划,引领项目实施。编制宋韵文化开发专项规划,统筹引领全县城乡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谋划以宋韵文化传世为主题与符号,来串联我县城乡休闲旅游节点和产品,推动我县旅游开发出成效,提高资金投入的产出比。

  广泛凝聚共识,保护开发并重。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向上对接,争取政策支持。紧紧抓住“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契机,争取将我县宋韵文化研究列入省级宋韵文化研究工程系列布局,形成常山特色宋韵文化的系列研究成果,打造浙江宋韵文化展示窗口。

  成立管理机构,凝聚推进合力。建立宋韵文化保护开发管理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专班化、专业化运作,整合相关部门的规划、政策、项目等资源,全面统筹和有序推进我县宋韵文化保护开发工作。

  何 晟(民盟常山县总支部委员会)

  构建通达精致绿道网络 赋能山水公园城市建设

  重视规划引领,锚定建设目标。围绕我县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大花园山水公园城市”的定位,积极编制我县绿道网专项规划。

  借势城市更新,实现绿道升级。一是突出“双环多点”,改造提升东明湖公园绿道,推动内环绿道、景观向红领巾水库延展,拉长“生命线”;建设虎山西侧沿山绿道,串联三个公园入口,点亮南区活力廊道;构筑多变、多层次的景观系列与活力空间,内环外联,打造浙江省最美绿道标杆。二是契合“文化筑景”,推动常山江绿道改造提升,进一步融入千年宋诗文化,多形式展现宋诗文化的风貌与特色,扩大常山江宋诗之河绿道品牌影响力,打造常山窗口“金名片”。

  聚力绿道成环,推动串景成网。一是推动沿江绿道拓展成环。建议谋划道路拓宽改造项目,实现一江两岸功能串联、绿道成环。二是推动片区绿道串景成网。谋划外港狮子口片区绿道网项目、西门片区绿道网项目、历史街区沿山绿道网等项目;三是推动城市绿道东拓西展行动。

  鄢倩倩(民进常山县支部委员会)

  数字赋能 系统集成 推动“两山银行”运行平台迭代升级

  做优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改革工作实现新突破。要加强谋划。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时序性和针对性,分析“两山银行”当前工作所处阶段的特征。要打造亮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改革难点、堵点,谋划“两山银行”子场景,形成全国创新、领先改革经验。要以点带面。改变以往试点转化模式,将单一场景的改革走深走实,形成可全省推广、乃至全国推广的“两山银行”数字化改革重大成果。

  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同向发力工作新格局。在推动数据资源集成共享上,统筹解决“两山银行”平台数据提供支持。在推进资产资源确权登记上,有序推进资产资源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法治化、制度化,进一步明晰生态资源产权体系,为实现对资源权益的合理分配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两山银行”建设取得新成效。聚焦“两山银行”的定位及需求导向,推动“两山银行”迭代升级。要简化申报操作流程,实现易上手、快操作,培养用户使用习惯。鼓励特色农业发展。优先考虑本地特色农业主体的发展需求;加大对本地农业主体信贷支持,让其能够共享生态红利,为打造共同富裕常山样本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占 如(农工党常山县总支委员会)

  加速培育法治型“两专”人才队伍 助推法治常山法治政府建设

  制定培育规划,优化公务员(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制定出台法治人才队伍培育规划,持续优化法治队伍整体结构、人员布局,以适应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需要。健全人才梯队动态储备机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法律服务行业从业经历的高端人才,鼓励法学本科毕业生来常山落户。

  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法治人才队伍职业素养水平。加快完善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法治队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严格法律职业准入,要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加强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整合各项资源,完善法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法律服务人才跨行业流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大律师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律师人才发展环境,对申领公职律师人员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搭建多领域、多层次交流锻炼平台,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法律专业人员到基层一线任职,到困难艰苦岗位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法律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求。

分享到: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 开展“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浙ICP备20004708号-7 | 浙网信办[201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浙公网安备 33082202000045号
常山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上举报
衢州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